【孔子誕辰】教師節的由來 孔子名岳字仲尼,是春秋時魯國人,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(以現在的國曆推算則為九月二十八日),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,享年七十三歲。孔子倡導「有教無類」,不以貧富貴賤為教授的對象,當時受教於他的弟子有三千多人,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後世稱「至聖先師」。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,孔子的地位日益崇高,進而由人而神,由俗而聖,成為中國的聖者。
孔子倡導以「仁」為本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的行為有很深遠的影響,歷代都以儒家學問做為教育的根基,儒家也成為中國人生活的導引,可說是三千多年來影響中國最深遠的教育家、哲學家與思想家。為了表揚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,便在孔子的故居-山東曲阜建廟,這便是孔廟的起源。
漢代時封孔子為「褒成宣尼公」設立孔廟,所以孔廟也稱「宣尼廟」;唐朝更下詔各縣設立孔廟,唐玄宗時又封孔子為「文宣王」,故又稱「文宣王廟」;民國三年,禮制館規定尊從最古早的稱呼,一律稱「孔子廟」。
【祭孔大典】
來自民間祭儀中最崇聖之禮,每年舉行春秋二祭。歷代對祭孔的儀式與祭器都有官方的規範。而祭孔大典中最有意思的是會後的拔智慧毛。智慧毛是民間的俗稱,乃指祭孔太勞(牛隻)上的毛而言,民間認為文聖享用過的牛隻身上的毛,取下交給讀書人,可增添智慧,使考試順利。因此各地祭孔大典,都有許多的父母帶著孩子去拔智慧毛,由於爭奪者多,經常造成秩序大亂,近年來,台北的祭孔大典已禁止民眾拔智慧毛,並將太牢改為用糯米製的素牢,當然也就沒有民眾爭先恐後搶拔智慧毛的情形,並在典禮過後將部份素太勞分贈民眾,但台南春秋兩季的祭孔典禮,仍保有拔智慧毛的傳統。
【如何祭拜孔子】
祭拜對象
|
孔子
|
祭拜時辰
|
清晨六時整
|
祭拜地點
|
各地孔廟
|
供 品
|
五牲.果品(應時水果數種,但忌用芭樂、蕃茄、李子、釋迦做為供品).茶三小杯.酒五小杯.莆邊.籩豆.全牛.全羊.全豬.菜碗等
|
【祭孔程序】
上供→嗚炮做為典禮的開始→身著禮服與祭的官民就位行釋奠之禮→跳八佾舞,奏雅樂→奏迎神之樂→主祭官朗讀祭文→與祭的文官與文人學者行三跪九叩禮並演奏各懂舞樂→祭典開始,敲響晉鼓→鼓聲再起→著黃袍的佾生及紫袍的樂生,以及執事依序入場→糾儀官,陪祭官、分獻官陸序就位→正獻官就位→執事人員打開大成殿對面的儀門及櫺星門→執事人扇子和徹跟在後面,分東西兩行,魚貫走出儀門中間,迎靈放入大成殿→樂聲停止,全體虔誠的行三鞠躬禮,然後進撰、上香→樂聲、歌聲並起,正獻官、分獻官、分獻官分別致各殿廡獻帛→再行鞠躬之禮,同時,殿旁黃衣黑冠的童生,左手持籥(短笛狀竹管)、右手持翟(雉尾)三根獻舞→三獻完畢,總代表上香,恭讀祝文→奉祀官上香,正獻官飲福受胙後,執事者撒饌、送神→正獻官隨引贊到瞭望所瞭望,祝文及所獻之帛此時火化成煙、裊裊上升→正獻官復位後,儀門及櫺星門再度關上→正獻官、分獻官、樂生及佾生相繼退下→祭典結束。
認識文昌帝君
今年的考試能金榜題名嗎
重考有沒有希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