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祭拜禮俗】放焰口普濟孤魂無標題文件
「焰口」是在唐代開元年間(約玄宗時期),僧人不空譯「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」謂「阿難於夜三更在靜室,見一餓鬼,名曰「焰口」,其形醜陋,身體枯瘦,口中火燃,因如針鋒,頭髮蓬亂,爪牙長利,甚可佈畏,「焰口」對阿難言,往後三日汝命將盡,而生於鬼之中,阿難大驚,急求佛示,佛教其施食救度餓鬼之法;取一淨器,盛以淨水和少許飯食,右手按淨器依法誦羅尼(咒)七遍,然後稱多寶如來、妙色身如來、廣博身如來、離佈畏如來名號,彈指七遍,最後取淨器淨食地上,餓鬼受食後,悉皆飽滿,悉舍鬼身,生於天上。」此即佛教放焰口之起源。唐代以後,「放焰口」施食成為密教修行者每日必行之儀式。
同時,在民間流行「水陸道場」,設有瑜伽壇(又名施食壇),專供夜間放焰口之用。在「盂蘭盆會」中,亦有放焰口活動,寺院有題榜「水陸」或「斛食」或「冥道」,其中「斛食」即指「放焰口」。
「放焰口」亦與台灣民間之「祭好兄弟」意義相同,具有普濟孤魂之意。而放焰口之儀式,大致是法師手結印,口念真言,心念本尊,謂之身、口、意三密,三密相應,梵語瑜伽,故亦謂「瑜伽焰口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