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考生必備-認識文昌帝君、魁星神
傳統的讀書人,在古之科舉時代,唯一汲汲追求的美夢,就是人生的兩件大事,「洞房花燭夜、金榜題名時」,唯有在科舉考場中,高中奪魁,才能在朝為官,名利福祿齊備。不像現今社會,只要身懷一專業技術,便能安身立命,所以俗話說:行行出狀元。
而被認為掌管考運的文昌帝君,自科舉時代,就被讀書人奉祀為主神,因為相傳文昌帝君能庇佑考生,於科舉時文采昌茂,大魁天下,所以民間對文昌帝君的奉祀,遠較孔子為盛。就連今日,文昌帝君依然佔有重要的地位,每到考季,凡供奉有文昌帝君的廟宇,必定香火鼎盛,而神桌前更是擺滿了各種准考證影印本,祈求帝君能在考試時,暗中點化一下。
文昌神:
民間傳說的文昌帝君,有「天神」與「人神」兩種版本,文昌,本是星官名,包括六顆星,即:斗魁(魁星)之上六星的總稱。即 << 史記 >> 天官書中的:「頭魁載匡六星」指的是北斗七星之一的「文昌六星」被歸屬於「天神」的文昌神:即一、上將 ( 威武 ) 二、次將 ( 正左右 ) 三、貴相 ( 理文緒 ) 四、司令 ( 主知生死輔天行化諸惡護善也 ) 五、司中或曰中能也 ( 主右理 ) 六、司祿 ( 主增年延德,又主掌功賞食祿官爵 ) 。上述六星各有專司,為掌管天下文運祿籍之神。道教,則將其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,又叫「文星」又稱「文昌星」民間俗稱「文曲星」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。因此,隨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,備受士子、讀書人的崇拜。另一歸屬「人神」的文昌神:一是指「文昌帝君」另一種是指,民間合關羽、呂洞賓、朱衣夫子、魁星、文昌帝君 ( 張亞子 ) 在內的「五文昌」
魁星神:
在科舉掛帥的功利社會裡,只要能庇佑考運亨通之神都特別吃香。由於魁星主文運,故與文昌神一樣,備受士子崇拜,故立廟祀之,舊時魁星樓、魁星閣遍佈全國各地。據史書所載,在古代科場上,曾盛行出售泥塑小魁星,考生們一窩蜂購買,乞祈魁星保佑自己能夠金榜題名。在民間,士子也常將魁星爺的神像帶在身上,或貼在書房裡,以求日夜保佑。
「魁星爺」的由來,源起於古人對於天上星宿的祭拜,「魁與」「奎」同音,並有「首」之意。所以科舉考試,第一名者稱「狀元」、也稱「魁甲」,鄉試考中的舉人之第一名,又稱「魁解」。「奎宿」是星官名,又叫「天家」、「封家」,為北斗七星,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(星)。現代天文學的觀點,奎宿有十六顆星,包括「仙女座」九顆星和「雙魚座」的七顆星,奎星,被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,「奎星」也改名為「魁星」。
魁星的典型形象為一赤髮藍面之鬼,又腳立于鰲頭上,左腳往後翹起如大彎鉤,象徵托住斗中之其他星斗,謂之「起斗」、「踢斗」。左手捧墨斗,右手執筆,意思是用毛筆,來點定科舉中試人的名字,就是所謂的「魁星點斗」、「獨佔鰲頭」被視為考中之吉兆。
如何拜魁星神:
「拜魁星」,事先要準備一張魁星圖,或糊上一個紙人,且必須準備麵粉做的公羊頭,要有帶角的,代表「解」及紅蟳雙螫形狀像「元」,而羊頭之角與紅蟳之雙螫必須用紅紙束之,合稱「解元」,以示好吉兆,置盤中攏在魁星像前。
另外還須準備茶、酒、鞭炮、金紙及三盤乾果(桂圓、棒子(或核桃)、花生(代表中狀元、榜眼、探花之好預兆),然後朝著北斗星的方向拜,儀式完成後,須將金紙與魁星圖一起焚燒,再放鞭炮。
而要參加考試的學子,須將供囑各吃一些,以增加考運之元力。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,古時「奎」字通「蛙」字,民間便以青蛙放生,來祝賀魁星誕辰。如果要參加考試的考生,沒事不要吃「蛙肉」,以免對魁星不敬,以免陰溝裡翻船得不償失。
|
|
|
|
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我要祈福 |
|
|
|
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