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5月5日『端午節』
端午節是傳統重大節日之一,每年農曆五月初五,被稱為「端午節」,又稱為「重五節」、「端陽節」、「五月節」等。原本古代每月的初五都稱為「端午」,直到唐代「端午」才成為五月五日的專稱。相傳端午節要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,他因受到佞臣陷害而被楚懷王放逐,憂國憂民的一片忠心無法上達君王,傷心之餘投汨羅江身亡。百姓不忍心屈原的屍體受到魚群的啃食,因而沿江划船敲鑼打鼓,並且投下許多竹筒飯(包粽子的前身)餵魚,因而發展成日後划龍舟、包粽子祭拜的習俗。 端午節要在門口懸掛菖蒲、艾草和榕枝所繫成的避邪物,因為菖蒲形如刀劍可避邪,而艾草可治病保健,榕樹枝也可以避邪。
端午節應祭拜的習俗
祭拜對象
神明
祖先
地基主
祭拜地點
家中的神明廳
家中的祖先牌位前
廚房面向客廳或在房子的前後門向內拜
祭拜時辰
近午時
下午二點半後
供品
牲禮、水果、粽子
七杯酒、七個碗與七雙筷子、牲禮、水果、粽子、飯菜(六碗、八碗或十二碗)
菜飯的五味碗類、米飯、水果
金銀紙
壽金、刈金
刈金、銀紙
祭拜呈序
擺上供品→點蠟燭→獻茶、酒→焚香(三柱香),並祈求平安→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金紙拜神明→燒壽金、刈金→將酒灑於紙灰上→撤供品
擺上供品(供幾杯酒就擺幾雙筷子)→點蠟燭→獻茶、酒→焚香(三柱香),並祈求祖先保佑→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金銀紙拜祖先→燒刈金、銀紙→將酒灑於紙灰上→撤供品
擺上供品(筷子擺一或兩雙)→點蠟燭→獻茶、酒→焚香(三柱香)祭拜→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紙錢拜地基主→燒刈金、銀紙→將酒灑於紙灰上→撤供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