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『神明生辰』中元地官聖誕
|
|
盂蘭盆節
台灣民間,稱七月為「鬼月」。七月初一是「開鬼門」,也就是打開地藏王所管轄地獄門的日子。七月十五為「七月半」或「中元節」,是鬼門大開的日子。七月三十是「關鬼門」,也就是好兄弟回轉陰間的日子。
依道教的說法,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,是三官大帝中的中元地官大帝的誕生日【註一】。中元地官指的是舜帝,是黃帝的八代孫,因生母死,父再娶,繼母後來生了兒子象,其父、繼母及象常害舜,但舜侍奉父母,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。在歷山耕作,在雷澤網魚,在河濱製陶,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攜來聚,兩年成村邑,三年成都市,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,三十歲時堯弟以二女賜為妻並禪帝位。舜事親至孝,所以中元節又叫「孝子節」,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羊,燒香祭饗祖先,同時各行各業的民眾在廟埕上,供列牲醴普施陰公,這種孝祭祖先,推而普渡無方遊魂,稱「中元普渡」。
此外七月十五日,也是佛教"盂蘭盆節"【註二】,據<<盂蘭盆經>>所載,眾僧在四月十五日「結制」於廟中持誦經咒,一共過了九十天,在七月十五日「解制」。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之期,相傳在這天修供,其福報可百倍。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"盂蘭盆會",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,以所得福報來為現生父母植福,也為過去七世父母超渡。而普渡則是用牲醴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,與佛教的"盂蘭盆會"是不同的兩回事。
本省的中元普渡,實際上揉合了佛教的盂蘭盆節,道教的中元節等習俗而衍生的傳統。以佛教而言,中元節的意涵其實是以宣揚教孝、孝道為主,旨在勸善教化。而道教是在解脫超渡罪孽餓鬼。
|
|
|
|
祭拜對象 |
中元帝官大帝 |
祭拜地點 |
家中的神桌前或供奉中元帝官大帝的廟宇 |
祭拜時辰 |
中午或子時(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十一時左右) |
供品 |
上桌(祭拜中元帝官大帝) |
六齋(木耳、金針、紫菜、碗豆、菜心、蠶豆、香菇、桂圓、豆苗、海帶、麵筋等任取六樣).紮紅紙的麵線.鮮花.茶三小杯.五果
(香蕉、李子、鳳梨、米糕、生仁)【註三】麻佬 |
下桌(祭拜隨從神明) |
半生熟的五牲.酒五小杯.紅龜粿.圓形粿.發粿.各式糕餅 |
|
【註四】頂桌要上供三個紙製的燈座 |
. |
上桌不供酒 |
. |
平時祭拜則備以水果、糕餅即可。 |
. |
一般廟宇有供茶、酒,信徒可以不用準備。 |
|
祭拜程序 |
. |
上供 |
. |
點燭(燈) |
. |
神前獻茶、酒 |
. |
焚香迎神(每一香爐一或三柱香)並祈求神明保佑(至廟宇拜拜,要先至廟前的天公爐焚香朝天祭拜) |
. |
敬酌第一次酒 |
. |
擲茭以問神明之降臨 |
. |
神明既降,敬第二次酒 |
. |
有祈禱於神明者,擲茭以請示神明(一邊擲茭一邊唸欲祈求的事,並許下答謝的報酬) |
. |
香燒至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持金紙、爆竹拜供神明 |
. |
燒五色金(天金、頂極金、壽金、刈金、福金) |
. |
燃放爆竹 |
. |
第三次獻酒 |
. |
擲茭,問神明是否餐畢 |
. |
如餐畢,將酒灑於紙灰上 |
. |
撤供 |
.爆竹燃放與否,沒有一定,可省略。 |
|
|
|
|
. |
上供 |
. |
點燭 |
. |
神前獻茶、酒 |
. |
焚香迎神(一或三柱香)並祈求 神明保佑(至廟宇拜拜,要先至廟前的天公爐焚香朝天祭拜) |
. |
香燒至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持金紙拜供神明 |
. |
燒五色金(天金、頂極金、壽金、刈金、福金) |
. |
將酒灑於紙灰上 |
. |
撤供 |
|
|
【註一】 |
中元地官大帝,又稱赦罪地官清虐大帝。 |
【註二】 |
盂蘭盆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的"目蓮救母",根據佛教的"盂蘭盆經"記載,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,其母卻肆意胡為,毆僧罵道,閻王一怒之下將她打入地獄受苦。有一日目蓮神遊地獄,見母親化為餓鬼,不勝悲哀,便送飯給母親吃,不料飯還未到母親的口中,就化為火燄。
目蓮無計可施,便請教佛祖;佛祖告訴目蓮,必須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,置於盆中,供養十方鬼靈,超渡眾餓鬼,其母才能得到濟渡,於是目蓮依佛祖之意行事,母親才脫離鬼道,升入天堂。後來的盂蘭盆會就是因目蓮救母之事而引來的。 |
【註三】 |
香蕉、李子、鳳梨、米糕、生仁合稱五果,分別代表招、你、來、
高、陞之意,一般在供奉天公及三界公時使用。 |
【註四】 |
玉皇上帝一座,以黃紙糊;三界公座,以紅紙糊;南北星君座,以綠紙糊。 |
|
|
|
|
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我要祈福 |
|
|
|
|
|
|
|
|
|
|
|